2010年12月2日星期四

什麼因素佛教徒出走?



應某友所邀而討論:
常聽到佛教徒改信其他宗教。

我想佛教與基督教的發展性質不同,可能是與民族傳承有很大的關係!

佛教向東方人發展東方人多是含畜、自顧、私利、被動、推卸、守舊,等,即使有少數的菩薩行的領導人,但要拉一大群不自動自發的教徒向前行開展,其腳步也是很慢很慢的,不知要用多少年?有些人加入了這大群人,但可能更多的人漸漸離開,出走可以有很多因素,最容易給的原因是沒時間!

基督教向西方人發展東方人多是愛發問或提供意見、關懷他人、分享知識、主動交談、熱心供獻、自動請應、思維開放、配合跟隨社群需求,等

我住美國3年,時不時就有人按門鈴來跟你講耶蘇,這樣釣魚傳教,也可能多多少少釣到吧!雖然說佛教未必要做到這樣,但若佛教團体代表性主動到自己的社區友愛關注走動至少會讓該社區人認識佛教團体有什麼活動吧!佛教徒可以常邀請朋友參加。

現今馬來西亞華人尤其是年輕人時常上綱,如何利用這無限制的空間傳教?
法師可以多在綱上交流說說課題,比較切身的探討式的(不是引經文或只是文言文的內容)。

現代馬來西亞華人比舊時代的人更忙更競爭更多追求,那精神層面需要什麼呢?佛教團体如何協助壓力、憂鬱症、精神失常者?
我是覺得真誠的朋友很重要,所以佛教徒應多多關懷身邊的朋友。
佛教團体可配合需求成立這類互相支持小組(向心理輔導團体取經,中、西醫生的咨詢領導)。

雖然說宗教是人們的心靈依靠,但為何心靈愉悦丰盛自在者卻可以不須要有宗教?
我個人在少年就接触佛教,10多來可算是很積極聽佛法,但過后參加心靈成長課程覺得人生的價值所在,可以說覺得比在佛教活動時更有意義,快活充實,10年內寧願花錢去上課,注重在心理輔導的義工上,停止了參加佛寺的活動。
當一個人的其人生觀快樂時,宗教就如錦上添花,容易接受。

以上只是我的個人觀點。

4 条评论:

新芽科学 说...

其实一个人面对困境时更容易接受宗教,因为可能现代人的困境来自精神的空虚,在物质与其他方面(如感情)的不到满足的时候,就想要找个寄托。

不过人性的复杂,现代媒体的发达,环境也变得越来越繁杂。宗教也变得面对更多挑战。

一个人的人生观快乐或者悲观,则要看他遇到怎样的宗教内涵,才能相应才有助益。即使佛教,不同的人弘扬出不同的佛法也是有的。我的一个朋友说,她和她男朋友的佛法“不同”,所以分手了,你说妙不妙?

eHeart 说...

要中道
不苦不樂
不垢不淨

passionmom 说...

我也是,中学大学时接触了佛法,但有一阵子就是觉得心灵课程似乎有效得多。但是接触了华德福教育后,我又回头转弯,发觉佛法的美妙,也发觉自己的觉性,原来我的佛性依然在,而成佛之道,就于此生。

eHeart 说...

passionmom-SinDee,
Thanks for your sharing.
Yes, when we know our-self better, we understand Dharmma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