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2日星期五

可以改變弘法方式嗎?



90年代間我常去佛寺唸經、聽聞佛法,典型的法師在弘法時一定是居中而坐,就這樣可以講一、兩句鐘。若法師能言善道及幽默間中帶一些有趣味的故事性,聽眾會覺得有吸收力。若法師是引經據典及理論性的說法,就會看到有聽眾在釣魚’… 不過,法師還是繼續同樣的說法方式。有些人會認為這類聽眾釣魚 是他們沒慧根。也許當時我是其中這類,但不是釣魚 而是人在心不在。

后來(1996-2007年)我去上心理輔導義工訓練、心靈成長課程、心理治療法工作坊等,有不少是上整天的,但很少釣魚 的機會。知道為什麼嗎?一方面是講師的呈獻方式,如會放投影片、邀請學員發表、小活動、學員分組討論、與學員互動等。一方面學員不是靜靜坐在聽而已,因為有聽視覺要看投影片、要思考發表、要參與活動、要分享討論等,所以很不得空,一下子就過了一整天,雖然有時會感覺累,因為內心在運作思索,但卻很充實吸收學習

2008年至今的因緣,我又來聽聞佛法了,有些還是如傳統的弘法方式,我看到有聽眾在釣魚

!!! 怎么佛教弘法還是一成不變呀?是好現象嗎?

您知道嗎?其中一項摧眠方法,就是在很單調的語言或官感使其意識漸漸進入恍惚狀態
如果您不是摧眠師而是法師,不妨考慮一下,看是否可改善,至少讓聽眾有慧根吸取到佛法。
 
純粹我的小意見,如果覺得不可取也沒關係的。

5 条评论:

新芽科学 说...

那要看對象。學佛的人有很多种,有些需要活潑的帶動,有些需要深入的研討,有些需要雙方的互動,有些需要靜態的活動。如果特定的對象,那比較容易調整方式,如果是大衆弘法,那就很難拿捏了。

現在時代不同了,弘法方式不能一成不變。

eHeart 说...

哈哈,做講師還真要學些技巧,要了解什麼人來聽而因材施教,也要觀察聽眾的表情反應而彈性調适當場的氣氛…
比如一些例子,一、兩小時的大眾弘法,法師準備了很多內容要講,發覺時間不夠,沒有中途讓人發問的機會,就是非得把內容講完。有些是看時間找內容來補足講完,也不彈性應用互動的方式…
要了解一般的人性,比如一個很有自發性、很創意的小孩,他不會是一個可以一、兩小時靜靜坐著聽的!
是,打坐是要靜態的、法會是要嚴謹的、學術佛理是要研討的(但這須要互動),可是大眾弘法,講師是主動的﹔聽眾是很被動的,所以做為主動者就佔了很大的掌控權。

Celina 说...

从您的照片里,看见有人在“钓鱼”。

其实,主讲人,如果“上台”多了,就懂得听众的“心”。一面分享法,一面引进大众喜欢的“课题”,
还有“互动”双轨交流,蛮重要。倒是,这里的听众和讲师不熟络的,便羞于发问。您那儿听众好要发问吗?

eHeart 说...

Celina,
小型的弘法,大多時听众會要发问。
尢其是洋人听众更好问。

Celina 说...

这个部分,发问风气,
是值得亚洲人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