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的童話故事
白雪公主和白馬王子
從此過着幸福快樂的日子
在這世上没人不知白雪公主的
粉絲太多了
白雪公主很少離開天王宮
一旦白雪公主出現
狗仔隊就窮追不捨
很多人都想知道
這些年來白雪公主和白馬王子
在一次的佛友綱站上,我閱到有位綱員評論他不讚同綱主的其中一個條規‘皈依的佛教徒才能使用本站的所有功能’。也許我太‘雞婆’,更也許是我投射(我想可能是不喜歡被挑戰),我插咀的回覆那位綱員評論,“….國有國規、教有教規、家有家規、綱有綱規,你可以不服從但敬請尊重。…” 綱主也回覆解釋網站的定位,“…这是为了能更好的管理及维持本站的次序,希望您能谅解。…” 那綱員還是提出不同的看法。這次我給綱主評論,“版主真辛苦您,有些人挑戰你,也可算是修行吧?”
這回綱主各給了那綱員回覆,“…您沒提出之前不知道原来有这种情况。因此我会先请教一些师父和大德后,再决定目前本站的皈依认证制度是否需要做出更改。…” 及給我回覆,“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啊…讓我學習了一堂課!我要向這綱主學習,别人給的挑戰及逆境也要當是一個學習的機會。
那綱員他還再評論,“…或許我是思考性的人,不喜欢跟著規矩走,除非有人可以告訴为什么要这样做。”
哈…才懶得理他咯。那有一個人從出生開始活到死能逃得過規矩的?我看到的是,人最大的挑戰和逆境原來是自給的規矩﹕規矩不困人,人自困!
不久前馬來西亞的反貪污局有關一事故因牽涉命案而轟動馬國上下…
有人賄賂就有人貪污吧…据說馬國的貪污印象指數是有些高的。有些人因要得利益就會送‘禮’ ,這似乎在馬國人週遭都很常見,到底怎樣才是算賄賂?怎樣才是算貪污?
我曾做的工作是採購,商家得到生意后往往都希望再有生意,而想有所表示,尤其是年終過年過節正是送禮的最好時機。我記得一位商家曾向我要我家住址,說想將禮籃送去我家,我說就送來公司好了(我曾見有其他同事的商家有送禮到公司)。這位商家再來時没帶來禮籃卻在我桌上放了一封紅包,對我說,“小意思,算是請你們吃頓飯。” 我聽他說是“你們”,我只好說謝謝。他走后我把那封紅包交給上司,上司又交給上司的上司。隔天,上司的上司把那封紅包交回上司,上司對我說交回那商家。我當然遵命打了電話給商家要他來拿回。上司的上司似乎要確定我有執行,問我說有没有聯络那商家交回那封紅包,我說有打了電話,他會某天來找我。某天上司的上司又問我,那商家拿回了那封紅包没?我說那商家還没來。那時我心裡就有點氣了,難道這麼不信任我嗎?過后那商家拿回了那封紅包,我並不想報告給上司的上司,而是生氣的給上司知道。
想起這事… 我想拋出問題,你認為什麼‘禮’ 或怎樣是算賄賂及貪污?
從朋友的blog文章分享得知雷久南博士於10月23日在馬來西亞檳城演講 - 回歸靈性的喜悅。朋友的文中‘…当晚也把问题写在纸上呈上去了,问题是 ---- 请问“养生”和“灵性的喜悦”最终目标是什么? 是继续轮回,还是去极乐世界? (雷博士一念完问题,即引起全场观众一阵笑声。。。)
雷博士: 每人心里都有不同的极乐世界,各有不同的定义和境界,去极乐世界,主要是那份喜悦的感觉,所以最重要的是,你得时时维持喜悦的心,而且要尽量分享喜悦和感染身边全部的众生,发心帮助一切众生感到喜悦、清安和自在,这就是灵性最究竟的喜悦了!’
我謝謝朋友: 你問了這麼好的問題,雷博士也答得好!
朋友回覆我:
雷博士的讲座多注重在“今世”的养生和能量学,一向来很少跟大众提起今生“以后”的方向和目的地,虽然那是很遥远的事情,但我还是很好奇雷博士对今生以后的看法,也希望从中跟她学习,雷博士的答复的确是很有见地,尤其是那句“在极乐世界还是要醒!”,更是警醒梦中人!!
我回覆朋友: 今世我们有幸聽聞到佛法就要好好把握,聞、思、修,解行並重。因為确實來世生在那里都不知道,而且在富地或天樂處就容易忘了繼續修,就又再輪迥生死。
我每天早課,心念﹕願我常在安寧快完樂和善和諧中,願我真誠的修持佛法,獲得無上戒定慧,進一步習行仁慈、慈悲喜捨、慷慨與平靜,最后獲証無上正等正觉。(如我没記錯的話,這些句子是來自我十多年前上開照法師的課,我記念着的句子)
我們一起勉勵。
從其照片中更讓我看到整個禮堂坐無虛席,有些未能出席者給該朋友評論表示遺憾可惜。
你有想過為何心靈成長課程及講座這麼受歡迎嗎?不管你有没有接触過類似課程及講座,都可講講你的觀點。
有佛友討論: 世人為什麼不斷追逐與渴望擁有財富·權勢·名聲·地位·學問·情愛·青春·健康與生命
其中一位說: 因為人的無明,自陷於我、我所的漩渦裡輪轉、迴旋,超脫不出來。
(在佛教界的人都知道什麼是無明這個字義!不過,為什麼人會無明,可能有些人不知道吧?)
我說: 凡人如我是活在'我執'。
我想在心理層面最深處,大多數人會有'被愛、被接納'的需要。這'被愛、被接納'的感覺可來自不認識的人、朋友、師長、兄弟姐妹、父母、伴侶... 而同時也能愛及接納自己,這是支持生命的力量。但要如何得到'被愛、被接納'呢?有些人是認為有財富或有權勢或有名聲或有地位或有學問或有愛人(看個人對各項的詮釋),就會被尊重、被愛、被接納,可是這些都是外在的,如果一直向外求,最終迷失了自己,而若失去時就如一無所有,甚至結束自己的生命,已忘了其實,愛及接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對心理學有些研究及自身體悟的人,都會明白我以上所說。不明白没關系,先看看我轉載的這小段錄影:
哈哈…開始我也是感到非常好笑。
讀了朋友SC(記者)分享其釆訪報導:
“有五十三個戒蠟的阿姜詹年(Ajahn Jumnien)雖然是泰國著名禪師,通曉緬甸的瑪哈希禪法與泰國的傳統禪法並以四念處輔助,但是他為人解降驅魔的傳奇,卻常常教人忽略了他是一名禪師的事實。… 問阿姜詹年,正信佛教不鼓吹類似的驅魔捉鬼,他對此有何看法。阿姜詹年說,有些人可能是因聽聞他的驅魔能力而來,而不是真正來學習佛法或靜坐,但是當他給他們護身物時,他們其實卻與佛教結了緣及獲得保護,並且生起善心,在未來就會有因緣聽聞佛法和修行,因此即使不是因他的驅魔能力而來,要是穿戴他所給的護身物也能接引眾生及給信眾保護,因此這不是迷信 。….”
有些佛教徒不親近會驅魔捉鬼的修行者,認為這是不究竟的。我對有正念及有慈心的修行者都會恭敬,每個人進入佛門的因緣確實不同,從聽聞他的驅魔能力而來的人,也算是與佛教僧寶结緣。
講一講我的丈夫Steve對佛教的佛牌等物的‘觀念’ 。他是美國洋人Catholic 家庭生長,但在認識我前接觸了佛教,皈依佛教。我們去旅行前两天剛回家,我把行李大小包内的東西取出,其中有一本大悲咒及其它經咒的經本,一個塑料封式卡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及一串念珠。哈哈,可别以為那是我帶出門的咯,是我們出門前裝備行李時,Steve問我說他要帶着這些,好不好?我回答他說好,他就很歡喜的放進隨身的小包袋里。有一天的旅途中,我拿出那經本翻看,我問他從那裡得到這經本及問為何要帶出門,他說是在檳城壇香寺,已幾回放進包袋陪着他旅行。
“Ohh…你買花送我。” 我到門口迎接Steve放工回家來了,他這次手裡拿著一束花。
我們拍拖(戀愛)時,他通過上美國綱站訂花,第一次,從美國綱上生意聯系吉隆坡,然後吉隆坡聯系檳城的花店送到我家。他知道檳城的花店綱頁後,第二次至接下來數次,他直接到該花店綱頁訂花,花店送貨的人看來對我都不陌生了。
我們結婚後,至少每個月一次他放工回途時到店買東西也會買一束花给我。雖然我很喜歡花,但婚後就覺得浪費錢,幾次後,我對他說不用常買花給我,我說要時才買啦。
他不聽話,又買一束花給我了,“不是說過我要時才買嘛。” 他說,“No, that wouldn’t surprise(不,那就没驚喜了)。”
你說該讓丈夫省錢還是讓丈夫給浪漫驚喜呢?
美中佛教會在每星期天早上十點都有共修,即靜坐、行禪、師父開示或弘法員弘法和誦經文,然後大家吃午餮(素食)。
這星期天我們到美中佛教會,共修完後,負責報告活動的信徙對大家說,這裡的共修及任何活動都歡迎任何來自不同派系國的佛教徒參與的。
為什麼會有此聲明?我猜是因為美國有些漢族信徙常在某台灣佛教開設的佛寺或會所共修,這些團體不鼓勵其信徙參與其他佛教團體的活動,而美中佛教會的繼如師父是馬來西亞華人,馬來西亞有三大種族,我是馬來西亞華人,我了解華人已適應馬來西亞多元的特性,及不同派系北傳南傳藏密佛教的融洽,我猜繼如師父在這方面很開放,而且為了配合美國人的習俗,有些佛教傳統禮節都没設定要所有的信徒跟從,所以我發現到美中佛教會的共修及活動,美國人佔了多數參與,而台灣佛教其中有两大團體開設的佛寺或會所共修,都是以中文(除了兒童及青年活動以英文,因為大多在這兒生長的漢族兒女都不識中文了)供漢族信徙。
這就是弘法利生的不同點。
講一點有趣的事,那天我們在美中佛教會共修用餐後,我們留下來帮忙清理池邊的雜草,有位美國人女信徒向两位女法師(她們是東馬來西亞華人)問說,有没有T恤借她換,她要帮忙。其中一女師父回應說會去找一件给她的size。那女信徒又問,“Should I have a pants too, my size should be the same as Ji Ru Shi Fu’s size(可以也借長褲嗎?我的size應跟繼如師父的size一樣)。女師父笑說,“No, he wouldn’t loan his pants to a woman(不,他的長褲不會借給女眾)。” 她不明究理的問why。女師父說,“He is a monk(他是僧人)。” 我聽了她可爱的談話,對着她大笑,两位女法師也忍不住笑出聲,也許两位女法師也是第一次碰上這有趣的事吧。结果我們四位都笑得很大聲,幸虧當時只有我們四人在场。
我曾參加過心理輔導義工,當在訓練課程及自我成長團體的過程中,我學了很多,在這篇文我與你分享其中一項。講到’分享’ 就是這團體常在進行的。
什麼是分享?
當我們進行了一項課程、活動或話題事項過後,開放時間給大家自我分享時,其規則是不分析他人及不批評他人的言行(因為我不是他,根本無法了解他的情况因緣),也不給他人建議(因為我認為對的好的适合的,别人未必認為是對的好的适合的),而只是分享自己的經歷、感想,(任由他人聽了自覺我的分享有無獲益)。同时自己在分享時,是以第一人稱 – ‘我’,如 “我造了口業….,我不能只看别人的过失…”。
在我未參加此類團體的歲月前,我可能曾誤用第二人稱 – ‘你’,如 “你造了口業…你不能只看别人的过失…” 讓聽的人都認為指的是聽者們,或用 ‘我們’,如 “我們造了口業….,我們不能只看别人的过失…” 似乎一竹竿打翻全船人或也把他人拖下水。
以上是我的分享!
朋友情绪伤心害怕向我倾诉,在电话那端她泣不成声,我柔声的告诉她,“要哭就哭吧,it is ok。” 过了一阵她诉说,“为什么我的业障这么深重,命这么苦!” 我即刻反映她的负面想法又来了,我要她不想任何事就先和自己在一起,引导她的心情平伏…
情绪感觉是正常的,接纳当下的情绪感觉的出现,所谓接纳即是对自己说: it is ok,我现在很…(生气、伤心等)。接纳就是允许有那情绪感觉而不加任何评判(如自责自己为何会这样、责怪对方、这是不应该的等)。当你能接纳那些情绪感觉,它们就会比较快平伏消失。
她也几次曾诉说她丈夫父母的狡猾对待,她很生气又害怕,觉得自己孤身作战。我要她原谅对方,她说她做不到。我解释说若她用敌对的言行会更增加敌对,害怕还是会出现,我要她试做慈悲观,宽恕对方,只有宽恕对方才能宽恕自己,释放自己,害怕才会消失。
当在面对切身心理烦恼的问题,六神无主不能自主处理时,要如何是好?可能有些人会向家人/好友倾诉求助!
想像一下如果这是你好友P的烦恼 – 发现伴侣(不管是已婚或未婚)不是理想的人,不知要继续在一起还是要分手?
这问题真的是令P痛苦到不能做决定,想到朋友可能会给一些意见帮助,但朋友就用他们自己惯有的模式来回应P,P可能会后悔不倾诉还好,倾诉了更伤心捆乱烦恼吗?举例:
A说,“像这样的伴侣,给我早就分手了,你还能忍受这么久?” (隐含批判P,P听了会自责吗?)
B说,“我早就不支持你们在一起,你就是不听我说,这样的伴侣,还要跟他在一起?我是要骂醒你,如果你不是我的好友,我睬你都傻!你需要我的话,我可以照护你。” (隐含指责P及批判P的伴侣来表示关心,P听了会受伤吗?)
C说,“你怎么会选到这种人,长痛不如短痛,赶快分手吧。” (隐含同情P的遭遇,P听了会自卑吗?)
D说,“你不要以为激励自己改观,不要这么阿Q,这只是藉口。” (隐含贬低P,P听了会迷茫吗?)
又想一下如果有好友向你倾诉的话,你的回应会是?